七月流火,当暑期的蝉鸣叩响燕赵大地,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8名青年学子组成的“美术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”,以丙烯颜料为墨、以乡村墙体为纸,在遵化市苏家洼镇大刘庄村展开了一场跨越课堂与田野的“思政实践课”。这场由画笔串联的青春行动,不仅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,更成为新时代美育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。

01调色盘里的时代叙事:从专业实践到文化振兴的价值跃迁
在总长28米的村民活动广场墙体上,37种色彩经由学子们的画笔,凝结成“仁义礼智信廉”的传统美德图景。这组融合了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墙绘,绝非简单的视觉美化 ——剥落的墙皮被转化为艺术肌理,乡村的斑驳历史与当代审美在此完成对话;在颜料调和的过程中,学生们反复测算光影与墙体结构,将建筑学、色彩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用技能。这种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实践,实则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缩影,当艺术创作对接乡村文化振兴需求,专业知识便成为激活乡土文化基因的密钥,让传统美德以可感可知的视觉语言重焕生机。

02画笔尖的治理密码:从单向输出到共建共享的生态重构
从村民最初的驻足观望,到老人传授农耕纹样、孩童参与色彩填充、村干部、下沉工作队挥毫共绘,这场创作逐渐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嘉年华。在调色盘与围裙交织的场景里,艺术实践完成了三重深层赋能。


活动中,村民从“观赏者”变为“创作者”,将自身生活经验注入艺术表达,使墙绘成为承载本土记忆的精神图腾;而学生与村民的协作模式,暗合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基层治理理念,证明艺术可作为联结城乡、凝聚共识的情感纽带;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的田园图景,与老人们讲述的乡村故事形成时空呼应,让文化传承在互动中自然发生。这种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实践逻辑,恰恰是新时代青年理解“人民性”的最佳注脚 ,当艺术扎根生活土壤,便能催生出超越美学范畴的社会治理效能。


03田垄间的结业答卷:从实践体验到使命觉醒的价值升华
这场浸润着泥土气息的“结业仪式”,留给学子的不仅是28米文化墙的视觉成果,更是一堂关于国情民情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在村头炕头的交谈中,学生们读懂了“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,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建”;在田间地头的劳作里,他们理解了“艺术赋能”需以尊重乡土文化肌理为前提。数据显示,此次实践惠及近400户村民,墙绘成为村口最鲜活的“文化会客厅”,不仅吸引周边村落参观学习,更激发了村民自发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。这种“美化一处、带动一片”的涟漪效应,正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长效价值所在。
当00后学子用画笔丈量乡土中国,当高校实践项目深度嵌入基层发展脉络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对乡村的“单向赋能”,更是城乡文明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大刘庄村的墙绘已超越艺术作品的范畴,成为观察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微观样本,乡村为青年提供认识国情的生动课堂,青年为乡村注入创新发展的文化动能。这种同频共振的实践范式,或将为新时代高校落实“三全育人”、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路径。

如今,大刘庄村的墙绘在晨曦中与炊烟共舞,如同一幅流动的时代画卷。而唐山师范学院学子们携带的“艺术振兴“火种,正随着他们的脚步播撒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,这既是一代青年对“强国有我“的庄严回应,更是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鲜活诠释。